祁連山國家公園首次開展有蹄類動物專項調查
圖為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有蹄類調查項目區域全圖。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供圖
12日,記者從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瞭解到,日前,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啓動野犛牛等有蹄類動物專項調查,調查分三個階段進行,這也是祁連山國家公園首次進行有蹄類動物專項調查。
據介紹,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青海片區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調查工作,初步瞭解了青海片區分佈有野犛牛、白脣鹿、西藏盤羊、馬鹿、岩羊、馬麝、狍、藏野驢、藏原羚等9種有蹄類動物。
調查主要以參與式社會訪談為主,應用“基於訪談的佔域模型調查分析”方法,將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劃分為141個15公里×15公里及1269個5公里×5公里網格,收集受訪者在各網格內針對調查目標物種的目擊記錄。
圖為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社會訪談。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供圖
同時,調查受訪者對野生動物數量控制、生態搬遷與禁牧、國家公園旅遊、保護成果支付等保護干預機制及措施的看法與態度,並與受訪者就當地野生有蹄類物種面臨的保護問題展開深入討論。
“這次主要採取的參與式社會訪談是社會科學在自然學科裏的應用,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調查中是首次應用。可以通過訪談的形式得到有效信息,從而精確瞭解到哪些網格里有這個物種的分佈,或者分佈的多與寡。在這種大範圍大面積的自然保護地裏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為後期的調查工作有效的節省財力、物力和人力。”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科研科科長高雅月介紹。
據悉,此次調查中,在所有141個大網格中,92%網格均獲得有效的物種分佈信息。其中,針對每一個網絡,有效調查信息大於6條視為“充足”的佔68%,1-5條“較充足”的佔24%,8%的網格未獲取有效信息。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野生有蹄類物種專項調查的開展,標誌着祁連山國家公園重點野生動物調查基本實現系統化、專業化、全面化,將為祁連山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後的保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從嚴落實河湖長制助力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
2020年,海北藏族自治州不斷增強源頭意識,履行源頭責任,全面落實河湖長管理制度,做好黑河、大通河、湟水河流域綜合治理,全力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海北片區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詳細] -
祁連山南麓海東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率達85.5%
下一步海東市在做好“回頭看”嚴防反彈回潮的基礎上,將重點抓好礦山、砂石場、工業企業、林草地等重點領域問題。[詳細] -
祁連山國家公園首個綜合監測站通過驗收
近日,青海省氣象科研所與青海省氣象局觀測與網絡處、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海北藏族自治州氣象局等多家單位對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首個綜合監測站現場驗收。[詳細] -
祁連山管護員:“一棵樹”一羣人守護一座山
在祁連山深處,緊鄰甘肅省的一塊五米見方的石頭上,長着一棵3米多高的松樹,這是一棵樹管護站最明顯的標誌。[詳細]